本版圖片均由臺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提供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為城市管理帶來難點,傳統依賴人工巡查的粗放管理方式,隨著城市設施的越加復雜變得難以為繼。
違法建設、車輛亂停、建筑垃圾亂傾倒等城市通病如何治理?城市橋梁監測、積水易澇區域等安全隱患如何發現?臺州市用物聯網技術來破題,使用視頻監控、物聯采集等方式,持續提升城市管理執行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
記者日前在臺州采訪時發現,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群執法更加精準而有溫度的“城管”,正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智慧。
數千火眼金睛
不眠不休智能巡查
臺州市民李某某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帶著4歲的兒子爬上市民廣場一米多高的城市小品,還沒來得及拍照,就收到廣場廣播的“問候”:“請這位穿深色外套的市民停止攀爬雕塑!”
這是臺州市城市管理協同平臺利用各類物聯網傳感器發揮作用。李某某的不文明行為被周圍的視頻捕捉設備記錄下來,傳遞到近一公里外臺州數字化城市管理辦公室的大屏上。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員看到后,當即連通廣場廣播喊話。
借助臺州全市超過3000個各類視頻監控,這個“智聯網”平臺可以實時看到市區交通道路、市容秩序等方面的相關情況,并實時分享給基層執法人員。
智能設備通過算法自動將不可停機動車的區域標記出來。
“大部分視頻設備安裝了智能芯片,通過一定的算法,可以自動發現違章停車、占道經營、隨意傾倒垃圾等情況。”臺州市智慧城管中心業務科科長王曉透露了視頻監控背后的“秘密”。算法自動將不可出現異物的區域標記出來,一旦有車輛、小攤等物體在其中停留時間過長,就自動上報系統后臺。
24小時不眠不休,智能設備發現問題的效率是人工巡查的5倍。而它的威懾力使得當地違法行為的發生率較系統上線前下降九成。
臺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集聚區分局執法隊員陳剛,幾年前總是要跟幾袋垃圾“較勁”。作為基層執法人員,前些年,陳剛一周能接到三五條群眾舉報投訴,轄區內各個角落甚至馬路中央,不時出現成袋的建筑垃圾。
陳剛所在的中隊轄區內有不少工地,一些施工隊為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把垃圾扔在各個監控死角。等到群眾和執法隊員發現,肇事者早已不知所蹤。
城市有效治理的背后,是對城市治理資源的利用和整合。借助公安、消防、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視頻設備和數據,臺州將477個在建工地、建筑垃圾消納場和2386輛渣土運輸車全部納入監管體系,實時監控工地建筑垃圾生產、運輸、消納的全過程。
“利用車載GPS和車載視頻,我們能在平臺上查看運輸車輛的位置,還可以進行軌跡反查,查看車輛是否按規定路線運輸。”陳剛逐漸感受到新技術帶來新變化,違法行為少了,涉事者也難以逍遙法外。
今年4月14日,陳剛久違地接到了環衛部門的投訴,在一個十字路口,一夜之間混凝土散落得到處都是。和以往急匆匆趕赴現場不同,他打開平臺,運用檢索功能迅速鎖定了涉事車輛。不到半天時間,他借助公安交警部門的數據,找到車輛所有者,上門完成了查處。
部門間的數據協同,進一步推動平臺功能的強化。據介紹,城市管理協同平臺明確了全市38個專業部門和9個縣(市、區)的責任,將全市60個鄉鎮(街道)、320余個單位和他們所擁有的部分智聯網設施納入系統。
臺州數字化城市管理辦公室的大屏上,實時顯示全市各點位監控畫面。
幾毫米下降
精準感知化解路面安全隱患
窨井蓋、路燈、沿街廣告牌……城市治理的相關內容隨處可見,任何細節處理不到位,都有可能誘發風險。
“我們需要掌握城市的各個細節,建立城市管理執法的基礎數據庫。”臺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臺州對全市主城區3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窨井蓋、路燈、門牌、戶外廣告等121類、226.4萬余個城市部件進行精確普查和系統編碼。全市入庫沿街商鋪56849個、企業單位2918個、社區人員7508名。
有了這個數據庫,執法隊員只需打開手機,就能找到執法對象的相關數據。“有時遇到執法對象不配合的情況,我們通過平臺就能查到信息、鞏固證據、完成案件辦理。”王曉說。
數據庫建立之后,這些海量的數據還能派上什么用場?臺州的答案是:用物聯網技術,給城市治理“找茬”。
2019年,黃巖區市政服務中心安裝在個別窨井蓋上的傳感器傳來一條信息——井蓋高度下降了幾毫米。臺州市城市管理協同平臺將這條線索發送給當地市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來到現場勘查后發現,由于長期被車輛碾壓,部分井蓋不堪重負發生沉降,造成路面高低不平,影響行車的舒適和安全。
窨井蓋提質工作迅速提上了日程。不到一個月,一批具有防沉降、防變形、防墜落功能的新型窨井蓋被替換上崗。“多虧傳感器替我們及早發現問題。”換好窨井蓋,黃巖區市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蔣海波心有余悸,“如果窨井蓋突然墜落,將是巨大的安全問題。”
城管隊員利用“臺州移動執法”app采集服務對象基本信息
相比窨井蓋,許多更普遍的問題也有待解決,比如城市積水。
“以往每到暴雨天特別是臺風天,執法隊員就要全城巡邏,第一時間上報積水深度等情況。”王曉告訴記者,在橋洞等積水較深的地點,探查積水深度對執法隊員來說有些危險,上報的情況也未必準確。
這樣的窘境被物聯網技術完美解決。今年7月,臺風“黑格比”給臺州帶來強降雨,城區橋洞、公園、路面等多個點位出現積水。平日里看上去和路燈無異的水位監測設施在識別到積水后自主啟動,向城市管理協同平臺發送內澇風險預警和積水情況分析,提示指揮人員做好防澇應急準備,同時也為市民出行提供參考……
將城市治理的隱患消弭于無形,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以智慧化推動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據悉,臺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已和中國移動、海康威視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和“AI聯合創新實驗室”,運用智能視頻、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人臉、車牌、場景、物體、行為等內容的動態追蹤識別,自動預警城市管理違規行為。
工作人員查看“智聯網”平臺信息
24小時監測
規范化執法更受歡迎
智慧平臺對城市治理各個環節24小時無死角監測的同時,也改變了執法隊員的工作方式。
椒江區行政執法大隊葭沚中隊隊員趙聰杰,如今上街巡查手機不離身。平臺發現的問題會隨時推送到手機,巡查中發現的不文明行為同樣需要手機上傳。
10月23日,記者在臺州數字化城市管理辦公室的大屏幕前,見證了趙聰杰的一次執法過程。下午3時許,系統自動發現市區一家水果店將垃圾堆到人行道上,并將該信息推送給趙聰杰。
正在附近巡邏的趙聰杰匆匆趕去,用手機打開陽光執法移動工作APP,上傳現場照片后,對店主提出整改要求。15分鐘后,他再次來到店鋪前,拍下已經清潔完成的路面,向系統報告執法完成。
臺州城管隊員用無人機探查違法建筑。
“整個執法過程都在系統上留痕,這對我們規范化執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趙聰杰介紹,系統要求錄入檢查結果后,有時還要請執法對象完成電子簽名,這就需要執法全過程都受到群眾認可。
改變悄然發生。趙聰杰當了7年“城管”,收獲執法對象“白眼”無數,去年使用信息化系統以來,他發現自己開始受歡迎了。
“群眾都知道執法信息網上流轉,‘暴力執法’沒有存在的空間。”趙聰杰說,如今他已經和轄區內的市民群眾打成一片,有時市民還會主動告知他相關問題,讓他上門解決。
趙聰杰的手機里有多個微信群,每個群里都有轄區內上百位市民。他們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群里直接聯系趙聰杰。“以前可能需要一兩天才能到我手上的案件,現在幾個小時內就能解決,高效而且人性化。”他說。
趙聰杰的話在另一組數據上得到印證。去年,溫嶺市因人行道違停,發送提醒移車短信1.5萬余條,車主自我糾正率43.76%,群眾滿意率達98.47%。
以服務的方式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是數字化給臺州城市管理者們帶來的啟示。自動留存的視頻證據、可隨時查看的違停時間……技術帶來的執法底氣,也為更溫和的手段提供了保障。
臺州城管隊員查看視頻回放。
“如果車主在收到短信后仍拒絕把車移走,執法隊員才會根據留存的證據貼單處罰。”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使用陽光執法移動工作系統向一位違停的車主發送了短信。不到2分鐘,他匆匆趕來,按照要求挪車。
處罰從來不是執法的目的,維護城市秩序才是。在黃巖,人行道上分揀快遞的小哥得到教育后將快遞運送至指定分揀點和派件點;在玉環,生活困難的攤販得到執法隊員的幫助后,主動將小攤挪到了可以擺攤的位置。
“以數字化手段讓城市變得更美好更和諧,是我們建設智慧化平臺的初衷和期待。”王曉說,他們希望借助平臺匯集全社會的力量,而這也正是打造智慧化城市的初衷。